趕在2021年之前,更美發布了《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其顯示盡管2020年遭遇疫情沖擊,中國純醫美市場規模仍達1975億元,占比全球17%,有望成為世界醫美第一大國。
誰也沒有預料到,因2020年初防疫導致大部分醫美機構無法正常營業,加之消費者出門頻率的降低以及對財務規劃更為慎重,一度被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整體增速同比將下挫13個百分點至5.7%的醫美行業,在疫情的沖擊下反而爆發出如此驚人的能量。
從“至暗寒冬”到“逆勢增長”,醫美行業能率先走出復蘇的關鍵腳步,離不開疫情對各個行業“線上化”的反向刺激。當線下用戶囿于疫情大規模轉至線上,線上醫美平臺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但對處于整體利好的大環境下,能否抓住這樣的時代機遇,還得看互聯網醫美平臺各自的應對措施與具體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1 重塑格局原本線上化程度不足的醫美行業,在疫情影響下正加速“線上化”。
“疫情既帶來了發展危機,也促使行業開啟主動進化的契機。”在新氧科技董事長兼CEO金星看來,全面擁抱線上化、加速線上化、構建更有競爭力與創新性的商業模式,是中國醫美行業穿越發展迷霧、贏得美好未來的關鍵抓手與必然選擇。
現實正是如此,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醫美服務平臺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2.2%,遠超醫美市場總體增幅,中國醫美行業線上化程度正在提速。
當線下用戶囿于疫情大規模轉至線上,這絕對算得上是醫美行業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機遇。畢竟,經過多年的發展,線上獲客已經成為其最重要的獲客方式。
圖源:時代數據
但《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我國一二線城市合規醫美機構在醫美平臺入駐率普遍低于50%,新氧數據顏究院和每日經濟新聞大數據研究院對超過1700家線下醫美機構的調研結果也顯示,醫美機構缺乏運營人才和線上運營能力,線上化轉型艱難。
可見,雖然消費用戶的線上化流量增速明顯,但尚有眾多醫美機構難以適應當前形勢,順利開啟線上化進程。
而將耗材和機械等上游相關產業,整形醫院、美容院等中游醫美機構,以及處于下游的消費用戶串聯起來的互聯網醫美平臺,無疑能更好觸達用戶、一站式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再加上,加速“線上化”的醫美行業,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根據《醫美市場趨勢洞察報告》,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預計達197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預計仍將超過15%。2023年中國醫美市場預計將突破3000億元。
因而,除了新氧、更美等垂直醫美平臺長期盤踞于此,新的“淘金者”也在看到未來潛力后紛至沓來:天貓與阿里健康合并進駐醫美領域、京東與悅美所達成戰略合作、百度上線“百度檸檬愛美”、美團將醫療美容業務從麗人業務部升級為美容業務部......
當互聯網醫美賽道擠滿了老牌選手和新入局者,加劇的市場競爭下,行業開始呈現出“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互聯網醫美第一股”新氧在醫美領先優勢明顯,更美、悅美等垂直平臺依靠多年的布局緊隨其后,而以阿里、百度及美團為代表的跨界互聯網巨頭亦是不可小覷。
為了緊抓流量、增強自身競爭力,他們可謂“智計百出”。比如,新氧就利用5G、AI、VR等技術優勢發力創新產品、在熱門影視綜藝進行廣告植入等方式,渴望鞏固當前行業地位后更上一層樓;阿里、美團等則憑借其巨大的流量入口,再配合“社區+評價+電商”的模式,強勢入局沖擊當前的市場行情。
現階段,我們還無法從上述競爭者的最新動態判斷出他們各自能借助時代機遇走多遠,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優勝者必然是主動擁抱最新趨勢并作出適宜改變的那一個。
關鍵詞2 痼疾難消機構、醫生、藥品、營銷等亂象,依然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痛點。
在互聯網醫美這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賽道上,消費者是影響互聯網醫美平臺市場擴張至關重要的一環,而說起困擾醫美消費者最多的因素,還是最終的消費決策。
醫美項目算是醫學范疇,在專業度上的要求很高,某些醫美項目在大眾意義上仍然是具有風險的,因此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值得信任的平臺。而眼下,互聯網醫美行業相關從業者的口碑,卻在醫美黑產的侵襲下遭到致命威脅。
概因醫美是個暴利行業,諸多黑產自動逐利而來。以“玻尿酸第一股”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招股書顯示,昊海生物2018年一年生產103萬支玻尿酸、賣了93萬支,一支成本不到20元,銷售價285元,毛利率達93%。
艾瑞統計相關數據顯示,合法合規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僅占行業12%,機構、醫生、藥品等亂象,依然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痛點。比如,在2019年1769億醫美市場規中,高需求消費者難以識別合法機構與醫生,潛在消費者則對事故頻發的醫美持觀望狀態。
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2019年共有20000起毀容投訴。投訴背后的醫療美容專家調研結果顯示,醫美事故高發于黑醫美,平均每年黑醫美致殘致死人數約為100000人,多數消費者投訴報案無門,維權異常艱難。
這其中,充當中間媒介的第三方互聯網醫美平臺,本作為消費者身后最可靠的“監護者”,卻因沒有盡到平臺應盡的審核責任,導致口碑受損、發展受限。
此前,互聯網醫美行業龍頭新氧,就因為有問題的平臺背了書,備受用戶和外界質疑。據自媒體新經濟IPO報道,北京艾菲醫療美容曾獲得新氧認證醫療機構、正品保障機構,并獲得熱銷5.0分、價格3.8分、響應3.9分的好評,其在新氧提供服務人次1889,咨詢人數1萬+,日記數630,粉絲數5582。而北京警方卻通報稱已對北京艾菲醫療美容、北京奧斯卡醫療美容等9個醫美機構進行查抄。
醫美黑產的滋生與泛濫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經濟損失,更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而作為平臺,與醫美黑產作斗爭,已經成為新氧等互聯網平臺發展道路上的當務之急。
也因此,如何突破伴隨醫美市場發展多年的“頑疾”,設置更有效的防“黑產”措施,成為互聯網醫美平臺乃至其背后整個互聯網醫美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行業自律的第一步,首先得確保信息暢通,否則一切自律都是紙上談兵。管理一家線上產業平臺的效率要比管理數萬、數十萬線下機構的效率高。這既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規范醫美發展的關鍵。”而正如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朱美如秘書長所說,迎合新發展形勢把醫美產業“搬到”線上,或許會是規范行業發展的關鍵一步。
關鍵詞3 模式創新緊跟2020年直播風口,“醫美+直播”成為營銷新模式。
2020年最大的風口,非直播莫屬,新氧、更美等互聯網醫美平臺緊跟風口,讓醫美直播在2020年的下半年,逐漸成為醫美行業新的營銷模式。
其實,在醫美需求爆發的早期階段,互聯網醫美平臺主要以名人明星為樣本,通過圖文的形式對醫美產品進行科普宣傳。這種看似醫美知識科普、實則推銷技術和產品的文章,算是一種醫美平臺為了用戶培養和市場培育發力的極好方式。
甚至如今,新氧、更美的官方公眾號仍在日以繼夜不斷輸出醫美科普內容,以提高用戶決策效率。不過更美被馬蘇、張雨綺、秦嵐、佟麗婭、李易峰等明星訴諸法院的事實證明,如此做法為平臺帶來了發展隱患。
而自直播興起,在2020年6·18大促期間,淘寶直播數據顯示,消費醫療直播在直播場次、直播引導成交GMV等數據指標上,均迎來爆發式增長。新氧、更美等互聯網醫美平臺瞅準時機,迅速向“直播帶貨”這種新營銷模式靠近。
7月26日,金星與伊能靜共同現身“熱瑪吉狂歡夜”直播間,助力新氧打響“醫美第一直播”名頭。從此以后,通過專家答疑解惑、整容者現身說法、呈現手術現場等方式,醫美直播只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就蔓延到了整個新氧平臺,甚至是已經呈現一片常態化的大好景象。
12月23日,鄭爽現身更美APP直播間,與更美CEO劉迪共同探討醫美行業現狀及其未來發展。據多家媒體報道,該直播間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共吸引超一百二十萬人次強勢圍觀,直播留言近萬條。
事實上,醫美行業在直播帶貨領域的野心遠不止于此。據悉,各直播平臺、MCN機構、全國核心醫療機構等多方行業生態代表,還在致力于打造醫美直播示范基地,擬通過培訓及認證專業醫美主播,促進醫美直播的多元化發展。
然而,醫美直播火熱的表象下,要解決用戶的顧慮還有很多:如何在這么多直播項目中找到最靠譜的那一個?直播呈現出來的效果到底是不是真的?相關的醫院醫生資質又如何得到保障……
更關鍵的是,哪怕創新了營銷模式,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如何做到保質保量為消費者提供產品與服務,才是愈發激烈的競爭格局下,互聯網醫美平臺維持自身競爭力的重點所在。
免責申明:部分內容轉自化妝品行業媒體以及網絡新聞媒體,僅作傳遞信息用,不以盈利為目的,并尊重原創,如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手機站
微信號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