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長期使用防曬霜的習慣,甚至一天多次補涂。那么,在大量使用下,防曬霜中的大多數活性成分是否會通過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吸收程度如何?
為了弄清楚這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率先領導開展研究,比較了不同市售防曬產品中的4種常見活性成分在最大使用條件下的全身暴露情況,研究結果發表于JAMA。
防曬產品通常分為化學防曬和物理防曬。化學防曬能夠吸收太陽光,通常含有容易被皮膚吸收的活性成分如氧苯酮(oxybenzone)、阿伏苯宗(avobenzone)、水楊酸辛酯(octisalate),奧克立林(octocrylene)、甲基水楊醇(homosalate)、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和依莰舒(ecamsule)等。而物理防曬則是通過反射紫外線來起作用,典型成分是氧化鋅、二氧化鈦,并不會進入血液。因此,FDA試驗針對的主要是化學防曬的成分。
這是一項小型隨機試驗,共招募了24名健康成人,平均35歲。他們被隨機分為四組,3名男性和3名女性為一組,分別接受不同的防曬產品,包括2款噴霧,1款乳液和1款乳霜。受試者需要連續4天、每天涂抹4次防曬產品,而且需要嚴格遵守推薦用量——覆蓋75%的皮膚,每平方厘米涂2mg。在試驗開始后的7天內,向每位受試者共收集了30份血液樣本,來檢測阿伏苯宗(avobenzone)、氧苯酮(oxybenzone)、奧克立林(octocrylene)和依莰舒(ecamsule)這四種常見的防曬成分。
共23人完成了研究。血液檢測結果顯示,按照推薦的最大使用劑量,涂抹防曬產品的短短一天內,受試者血液中的所有四種化學成分就都超過了FDA此前建議的0.5ng/mL這一血漿濃度閾值。而隨著防曬產品的重復使用,隨后幾天中,這些化學成分在人體血液內的濃度持續增加,也就是說,可能有一定的積聚效應。
2016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曾發布一份行業指南,建議通過最大使用劑量試驗來評估人體對防曬成分的全身吸收程度,以及真皮致癌性和胚胎毒性。但如果有充分證據顯示防曬成分吸收后的血液濃度低于0.5ng/mL這一閾值,而且沒有其他毒理學信號,則可以免除額外的安全性研究。
0.5ng/mL的閾值設定基于以下原則:低于該劑量,任何未知化學物質的致癌風險低于十萬分之一。
但高于閾值,具體會有哪些風險?還不知道。
也就是說,目前這些血液吸收數據的臨床意義尚不明確。此外,這項研究是在室內進行的,沒有暴露在陽光或高溫下可能也會影響防曬成分的吸收率。由于規模較小,人群有限,不同皮膚類型、年齡和日常防曬霜使用量等因素的影響也有待檢驗。
但無疑,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安全性命題。我們非常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了解防曬霜中這些化學成分進入血液后對健康的潛在影響,正如進入血液的藥物需要做安全性測試那樣。
研究人員提醒,考慮到眾所周知的陽光輻射風險,這項研究結果并不意味著人們應該停止使用防曬霜。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皮膚科醫生KanadeShinkai博士也強調:“長期陽光輻射可能會引起皮膚癌和黑色素瘤,人們還是應該做好防曬。”
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的信息,目前科學證據支持使用防曬霜。如果真的擔心,物理防曬的典型成分目前被公認不會吸收、是安全的,防曬服、帽子、太陽鏡也都是有效的防曬手段。
手機站
微信號
微博